<
2024-10-23 20:52:17
华侨华人视域下的江门地区民谣文化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华侨华人视野下江门五邑地区的民谣文化,揭示了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文章首先界定了民谣、华侨及华人的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随后,通过分析江门地区华侨华人歌谣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如出洋、盼归、婚嫁、相思、哀怨及劳作等主题,展现了这些民谣如何生动记录了华侨华人的历史变迁、情感世界及社会生活。研究指出,江门地区民谣不仅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见证价值和家族传承价值。它们既是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他们与故土之间情感纽带的体现。这些民谣还反映了江门地区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及文化变迁,对于理解该地区乃至整个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江门地区;华侨华人;民间歌谣;五邑方言;文化价值
一、绪论
民谣即民间歌谣。歌与谣有异。《韩诗章句》:“有章句曰歌,无章曲曰谣。”[1]“歌”,指能唱的文词。“谣”指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2]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3]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4]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是我国著名侨乡,江门百姓“好歌”不在话下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恩平县志》便有民谣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陈元柱收集台山民谣203首,出版《台山歌谣集》。
江门地区又称五邑,旧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市。江门地区的民谣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类型而著称,涵盖了山歌、牛歌、木鱼、咸水歌、儿歌、卖鸡调、嫁女歌、哭丧歌以及顺口溜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民谣不仅深植于地方文化,而且在风格上呈现刚劲清新、缠绵悻恻、轻松愉悦、诙谐幽默以及讽刺挖苦等多种感情色彩,生动反映了江门侨乡人民的感情世界和精神追求。方言歌谣是方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史料、方言、文学及民俗研究价值。[5]本文拟选取歌咏华侨华人的民谣,剖析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及价值。
二、华侨、华人及其民谣的界定
华侨是长期历史所形成的。[6]《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可见,判别是否为华侨有两大标准:一是华侨必须具有中国国籍,二是华侨必须在国外定居。虽然具有中国血统,但是,对那些已取得外国国籍的人,不能视为华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资深专家梅伟强、张国雄认为:“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华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泛称;狭义的“华人”则是专指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又称“华裔”。[7]
江门市作为著名侨乡,拥有海内一个江门,海外还有一个江门的美誉。据统计2022 年江门市海外华侨华人总数 317.6万,分布在世界五大洲 145 个国家和地区亚洲 41 个国家和地区33.7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22 年度岭南文化项目“融媒体视域下五邑方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批准号:GD22LN20)、江门市科技局项目“江门地区方言语音在线查询系统建设研究”、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新媒体技术产业学院”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伟亮(1966-),男,广东新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方言与文化。
万人美洲 34个国家和地区 262.6 万人欧洲 28 个国家和地区 12.9 万人大洋洲 14个国家和地区 7.2 万人非洲 25 个国家和地区 1.2 万人。[8]江门市海外华侨华人总数之多、分布之广,不
仅彰显了江门人民勇于开拓、走向世界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江门与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谊。
江门地区华侨华人的民谣是指在江门市五邑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谣,这些歌谣通常包含了与华侨华人相关的故事、情感和文化元素。歌唱者多为华侨华人的亲属,歌谣的叙事对象是华侨华人。这些民谣不仅记录了华侨华人的历史和文化,更是江门五邑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江门地区华侨华人歌谣蕴含的文化
江门地区的民谣,凭借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揭示该地区文化精髓的重要媒介。这些民谣不仅反映了地域音乐的特色,还记录江门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与社会的演变。从背井离乡的深情抒发,到重返故里的热切期盼;从婚嫁仪式的喜庆描绘,到对相思之苦的细腻刻画;从对家庭哀愁的真诚表达,到对勤劳精神的坚韧赞颂,这些民谣通过多样化的主题和情感,勾勒出华侨华人生活的多彩画卷。
(一)出洋民谣:远航者的海上颂歌
江门地区人民出洋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清朝至民国期间政治、经济、社会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众多江门地区的居民纷纷扬帆远航,跨越重洋,前往海外寻求新的生活机遇。
咸丰二年造金山[9]
咸丰二年造金山,担起遥仙万分难。竹篙船,撑过海。离妇别姐去求财。唔挂房中人女,唔挂二高堂。
五邑方言词“姐”,即“母亲”,借代指“父母”。当地有骂人语:“有爷生,冇姐教”,“爷指“父亲”“姐”指“母亲”“唔挂”即“不牵挂”“高堂”即“父母”。
道光二十(184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河河谷发现金矿,各地百姓蜂蛹至加州的内华达山脉的河谷,以实现他们的黄金梦,于是全球掀起一股淘金热。华人被认为最理想的劳动力。1852年,即咸丰二年,美国加州州长麦克·杜戈尔鼓励更多的华人来加州定居。江门地区人民由此纷纷出洋,尤台山、开平两地。1854年在美国旧金山当年成立的宁阳会馆就接待台山籍同乡8349人,1876年在宁阳会馆登记在册的台山人多达1.5万,从同时期有3.4万会员的合和会馆(台山、开平、恩平人所建)规模看,在旧金山的台山籍人数肯定超过2万。[7]
江门人除出洋到美国外,还到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
爹在星洲寄信归[9]
禾雀仔,满天飞,爹在星洲寄信归。劝娘莫养娇娇女:养个娇女好嫁去。娇娇女,眼前花,好风吹到别人家。
“星洲”即“新加坡”。末句“娇娇女,眼前花,好风吹到别人家”意思是家中女儿,千万别宠坏,她早晚要嫁出为人妇的。该民谣体现当时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又如:
老爷去吕宋[9]
新造新烟囱,门口装南风。老爷去吕宋,新妇生仔家婆共。
“吕宋”即“菲律宾”“南风”指“侨汇”。方言“佢屋几有南风窗”意思是“他家里有侨汇。”“共”意为“带,看管”“家婆共”即“婆婆(奶奶)看管。”该民谣描绘了家庭成员因出洋谋生而带来经济改善的状况,呈现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告诉远在吕宋的“老爷”安心工作,不用担心家里的事情。
(二)盼归民谣:情牵天涯的等待
盼归民谣在江门地区的民谣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载着侨眷们深沉的期盼和对亲人的思念。在中国近现代出洋潮中,许多江门人为了生计或寻求更好的发展,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旅程。而留守家园的妻子、父母等亲人,则以一曲曲质朴动人的民谣,倾诉着对远方亲人早日归家的无尽期盼。请听:
乡井[9]
别乡井出外洋十年八载不回乡柳色青青阳头绿闺中少妇想断肠。
丈夫一走就是十年八载。你在他乡还好吗?这是闺中妇人对丈夫的牵挂。生活寂寞无赖,更令闺中之妇人思念她的丈夫,思想起在家中那短暂温馨的时光。可惜,归期遥遥,能不想断肠吗?请再听:
金山婆自叹[10]
初更起,泪汪汪,为忆夫郎别妻房。心事满怀对谁讲,半年夫妻不成双。闷坐窗前抬眼望,望夫何日转回唐。
正月摆灯人兴旺,涌动男女看灯光,人家后生夫妻多恩爱,独我带愧含羞想才郎。
正月望过二月来,看见山林百花开。山林花开还结子,叹我无儿无女枉有家财。
望到三月是清明,亦有女子去行青。人家行青成双对,独我行青孤零零。
四月田野绿油油,自从才郎过别洲秋水望断人未归,好似纸鸢断线不回头。
五月夏至是端阳,龙舟锣鼓响叮哨,人看龙舟多快乐,我盼夫君叹更长。
转眼又是六月初,割禾收豆又耕锄,情愿一世捱劳苦,唔愿夫妻隔条河。
七月七,摆花糍,人间乞巧几心嬉,我盼火船埋头岸,得共夫君会佳期。
八月中秋赏月神,月光如水照尘寰。为忆郎君心想烂,望君回家“乜该”艰难
九月重阳是登高,人人登高乐陶陶独我想郎心带苦,走入房中困监牢。
十月割禾天时冻,见人五谷丰登心真红,可恨我郎荒良由唔下种,枉我罗帷独睡一场空
十一月,是冬至,家家户户整圆糍冬至夜长日又短,恨难插翼飞去“花旗”。
十二月,近埋年,等君唔归眼望穿廿八望来到廿九,三十唔归又一年自己团圆捱苦楚,蜜糖入口亦唔甜来世托化唔做女,叠埋心水做神仙纵然一世无夫主,好过生寡恨绵
方言“回唐”即“回祖国”,指返回故里;“行青”即“扫墓”“纸鸢”即“风筝”“乜该”即程度副词“真”“很”“太”“花旗”即“美国”“叠埋心水”意为“下定决心”“唔”为否定副词,“不”“没有”的意思。
正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1]年年盼归,月月盼归,但游子未归。虽有丈夫,如同守寡。个中痛苦、滋味,令妇人由思念变成怨恨,发出“纵然一世无夫主,好过生寡恨绵绵”的抗争。真是未知归期,此恨绵绵也。
(三)婚嫁民谣:期盼与选择中的文化印记
婚嫁民谣,作为五邑地区传统民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反映了当地人民在婚姻选择上的愿景与现实。
江门地区的人把在美国谋生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之为“金山伯”“金山客”“金山阿伯”。在婚嫁民谣中,“金山伯”“金山客”的形象屡次出现。有的人视“金山伯”为经济富裕、生活保障的象征,希望能嫁给“金山伯”。请听:
嫁金山少[9]
金山佬,金山少,满屋金银绫罗绸。今世唔嫁金山少,哪得丰足兼逍遥。
前一句说明“金山伯”家庭经济殷实,后一句表达能嫁给“金山伯”的憧憬:生活丰衣足食,休闲快乐。这些人不是嫁给“爱情”,而是嫁给“金钱”。
嫁女择婿歌[10]
有女唔好嫁读书君,自己闩门自己瞓。有女唔好嫁耕田人,满脚牛屎满头尘。有女唔好嫁做饼郎,三年唔瞓到半年床。有女要嫁生意仔,朝鱼晚肉好倄菜。有女要嫁金山客,调转船头百算百。
方言“唔好”即“不要”“闩门”即“关门”“瞓”即“睡觉”“调转船头”即“回到故里”
有的则表现出对“金山伯”的担忧,担心其长期在外无法陪伴或有外遇的现实。对嫁给金山伯持反对态度。请听:
出洋子弟勿相配[9]
自君游北美,廿年不我记。丢侬孤寡锁双眉,枉屈鸳鸯分两地。可恶汝,唔谐连理。在外风流顾一己,亏奴半世守生离。
于归夫外出,有口实难开。遨游异国几时回?负却风流经数载。春心灰,家贫无奈何。寄语同群诸姊妹:出洋子弟勿相配。
在出洋务工的群体中,最初到美国淘金的都是青壮年男人,他们文化程度低,很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也不想融入到美国的社会。他们在美国很难找到女朋友,很难结婚成家,所以就回国相亲。请听:
少小离乡邦[10]
少小离乡邦,三十始返唐。媒人来往走忙忙,母女闻声心中喜,三句唔到就揽糖。
方言“媒人”即“红娘”。“媒人来往走忙忙”描写众红娘忙着为这位金山客相亲的情景。“三句唔到就揽糖”描述相亲过程中“一见钟情”的现象。金山客回国“闪婚”,更多的是他们的无奈,回国择偶的华侨华人多是收入比较低的,很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纵使他们有机会结识美国出生的异性华人青年(会讲华语的),也因思想文化背景差异太大,不易谈得来。[12]因此他们选择回国择偶。
(四)相思民谣:情系千里的温柔吟唱
清末民初,大量五邑地区的男子为了生计远赴重洋,尤其是前往美国等地寻找机会。这些漂泊异国的华侨,背后留下一片深情谊厚的妻子和家庭。相思民谣就是见证众多华侨家庭中因出洋务工而被迫分离的夫妻情感,记录了那些妻子们对远在异乡的丈夫的无尽思念与牵挂。这些民谣抒发了妻子们的情感,也成为了她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她们对团聚的期盼与对命运的感怀。请听:
青春守生寡[9]
青春守生寡,枕冷令人怕,想来想去乱如麻,千里遥遥难共话。细想他,辗转犹然也。虽在天边云脚下,三更尤望佢回家。良人在北美,重利轻别离。令奴寂寞守香闺,屈了风流年廿二。真激气,衾寒难入寐。挑灯又写家书寄,问郎曾定否归期。
“良人”指自己的丈夫。“奴”,女人自称,体现封建社会中女性自谦、谦恭。“激气”,方言词,“气愤”的意思。民谣中的丈夫远在海外谋生,而妻子独守家中,相思之情寄托于歌声中。“青春守生寡五字从中体现妻子与丈夫重逢的希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痛苦请再听:
三想我郞[9]
一想我郎去金山,漂洋过海确艰难。求亲托戚借盘缠,去时容易转时难。
二想我郎心好焦,夫妻分手泪滔滔。食饭好似吞石子,饮茶好似吞剑刀。
三想我郎心好苦,早晚日夜想我夫。三魂七魄随夫去,床中发梦会我夫。
方言“转”是“回乡”的意思;“焦”是“烦躁”的意思;“好似”即“好像”“食饭好似吞石子,饮茶好似吞剑刀”两句以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因妇人相思而茶饭不思的痛苦。本首民谣通过“一想”“二想”“三想”情感的递进,表达了她们的孤独、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怀,折射出华侨家庭面对离散与相思的共同命运。
四、五邑地区华侨华人歌谣的人文价值
在冗长的岁月长河中,文化如同绵延不息的细流,浸润着历史的土壤,孕育出五彩斑斓的人文景观。在这其中,华侨华人民谣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五邑地区文化瑰宝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些民谣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记录一代代华侨华人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更是华侨华人群体文化身份的生动体现,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
(一)历史见证价值
华侨华人歌谣如同时光的印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还记录了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之间割舍不断的纽带。这些民谣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在这些旋律与歌词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历史的脉动。请听:
走红毛[9]
祖国艰难无生计,时时思考走红毛。就将身价来抵押,四邻借贷甚彷徨。应承唔怕利息重,连忙稽首别高堂。直出香港来写位,落船赤体洗硫磺。水路先从上海过,横滨过了太平洋。烟云黑暗鱼龙啸,洪涛大浪水茫茫。人在船中齐颠倒,劳劳碌碌打千秋。头晕目眩心中闷,频频呕吐不成眠。
方言“红毛”指国外;“落船”即“下船”
说实话,有谁愿意离乡背井?这首歌谣的首句讲述当年为了生计而远赴重洋、出国谋生的原因。清末台山举人赵天锡在当地作了个调查,全县一年的粮食产量只够全县60万人吃半年。开平每年的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清末只能供应全县四个月的口粮。[13]粮食的严重不足,加上当时经济和社会矛盾不段冲突,不少乡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没有路费,不惜高利借贷,有的甚至以“身价来抵押”。当时深受饥饿贫困折磨的农民,在出国“淘金”赚大钱的诱惑下,很多身无分文的农民争先恐后地应招,与雇主签订垫付船票、途中伙食经费的合同[7],成为“赊单华工”的一员。
在江门五邑地区数以百万计的海外移民中,有一群人的命运尤为悲惨和辛酸,他们被称为“猪仔华工”。这些无辜的华工被贪婪的人口贩子诱骗或强行带上船只,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劣至极,如同“生猪”一般被关押在拥挤、恶臭的船舱中。在这段漫长的海上旅程中,他们不仅要忍受饥饿、疾病和残酷的虐待,还要面对未知的未来。这些“猪仔华工”的境遇无比凄凉,他们的血泪史,是海外华人移民历史中最沉重的一页,至今读来仍令人痛心不已。请听:
卖猪叹[7]
朝亦闻卖猪,暮亦闻卖猪,朋友忽相值,辄云慎防虞,出门久不归,惶惶寻路衢。
番儿竟何为,买人以猪呼,奸民贪其金,掠买将人愚:“红毛宝藏国,金山跨珠湖,去时为陈胜,归来为陶朱,肥甘足汝口,轻暖足汝躯。”
贫民闻辄喜,争从番儿组,或有不受欺,白刃来相驱,一登番儿船,入笠难逃逋。
汝行执行事,汝去托何区,传闻乡异词,骨肉知何如,虽不知何如,总然鲜安居,不胜番儿役,鞭扑无完肤,天风何惨惨,云雨常载涂。父母不可唤,兄弟隔海隅,此生有归期,敢怨衣食无?死为冻死鬼,犹得依吾庐。
良民自涕泣,奸民自欢娱,一身曳纨毂,妻攀缀琼琚,每食必玉馔,每饮必芳醐,日吸西洋坭,夜宴珠江妹,一掷轻万钱,千金获须臾。君莫嗔好民,奸民如虎豹,虎豹亦可惜,大更诚宽舒,岂无捕以献?倏忽归其间。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规定十年内禁止华工人境,外籍华工不允许取得美国国籍。要移民到美国只能先从加拿大和墨西哥入境,再偷渡美国,或者利用“口供纸”漏洞的方式进行移民。他们到达目的地后,将面临最为关键的审查环节。海关官员会根据当时的移民法规对移民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核对身份、询问移民目的等。移民者先辈关押起来,然后逐一根据“口供纸”上的内容回答问题。请听:
移民蓝调之一[9]
家贫柴米患,贷本来金山。关员审问脱身难,拨往埃仑如监犯。到此间,暗室长嗟叹。国弱被人多辱慢,俨然畜类任摧残。
移民蓝调之二[9]
一话船到美,欢同得宝珠。那堪抵埠受羁縻,医生税员未准纸。受太气,笔尖难以纪。板楼困入如羑里,无限凄凉心里悲。
这两首歌谣不仅记录了华人移民的苦难,也见证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气。那悲怆的旋律,穿越时空,唤起了我们对那段黑暗岁月的深刻记忆。它们不仅是对过往苦难的诉说,更是对生存意志和尊严的颂扬。
(二)家族传承价值
江门地区的华侨华人歌谣,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梦想的憧憬。在这些歌谣中,我们能够听到华侨华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愿望——在异国他乡辛勤劳作,积累财富,最终回归故里,实现卖田建楼、成家立业的梦想。这是广大华侨华人最朴素的心声,也是他们落叶归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请听:
捱世界捱出头[9]
目下难糊口,造化睇未透。唔信这样到白头,只因眼前命不偶。运气凑,世界还在后。转过几年富且厚,恁时置业起洋楼。一向当逆境,忽然遂心称。横财就手四方城,即刻买舟回乡井。事事胜,亲朋来相请。立宅置田十万顷,家肥屋润显门庭。该回运气旺,连发数十芳。
“十万顷”非确数,乃夸张之言,意在描绘购置田地之广袤,财富之丰盈。
华侨华人出洋务工,积攒资本后,就回乡买田买地,起屋建楼。江门市区就有如启明里那样的19条百年华侨古村,台山有加拿大村,开平有美国村,恩平大有委国村,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群,皆为华侨华人出洋致富归国后所建,见证了他们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与对传统的坚守。
(三)艺术审美价值
五邑华侨华人歌谣,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华侨华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与艺术创造的才华。在这些歌谣的传承之中,语言的押韵技艺与修辞手法的精妙应用,尤其是比兴与反复的修辞策略,共同构筑了歌谣的艺术美感。
劝君莫嫁读书君[9]
有女莫嫁读书君,自己闩门自己瞓。有女莫嫁耕田人,满脚牛屎满头尘。有女快嫁金山客,一上船时银成百
此歌谣用了3个韵。首句“君”“瞓”押u?n韵,第二句“人”“尘”押?n韵,第三句“客”“百”押ak韵。押韵的韵律赋予了歌谣一种音乐的流动性,使其在口耳相传间更加悠扬动听比兴手法则通过形象的比喻与深刻的象征,将歌谣的内涵与意境提炼至更高层次。
老公出路去发财[9]
春花李,李花开。妯娌行埋讲比赛。我个老公出路去发财。月月银两有寄回。要问媒人取妹仔,夫君年尾又转回来。
春花李别名石斑木、车轮梅、春花木、雷公、凿角、铁里木。因其常在春天开花,花色洁白,树形如李树,故名“春花李”。该树常生长在山坡上,台山人称其为“望夫归树”。[9]歌谣首句以比兴手法,表达家中妇人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的心情。一方面可以慰藉独守空房之寂寞,另一方面可以为“比赛”撑腰。妯娌讲比赛实为邻里间的女人在言说自家丈夫的本月寄回多少钱物等事。
江门地区华人华侨歌谣的艺术特点除押韵、运用比兴外,还运用反复的表达方式。一歌三咏,不仅强化了歌谣的节奏与动感,更在情感的传达上增添了力度与深度。请听:
阿哥何日转船头[9]
八月十五是中秋,中秋赏月在高楼。团圆月照人欢喜。照我思夫双泪流。八月十五是中秋,年年赏月年年忧。冷月照奴闺中苦,阿哥何日转船头。
这是一首客家山歌。女子以“阿哥”这一亲昵的称呼呼唤着自己的丈夫。歌中“八月十五是中秋”的旋律反复吟唱,表达妻子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强烈愿望,以及愿望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这也是千千万万在家妻子思夫归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提醒,更是妻子心中那份对夫妻团圆的渴望与象征。每一次的重复,都像是她内心深处的呼唤,渴望着与爱人的早日团聚。然而,当这份愿望似乎遥不可及时,妻子唱出“冷月照奴闺中苦”之声,流露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楚与哀愁。这首歌谣,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留守家中的妻子那份对爱人归来的深切思念与内心挣扎。
五、结束语
在江门地区的华侨华人谣中,我们不仅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更感受到了传统民谣艺术的力量。这些谣,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着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的热切期望。它们如同文化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故乡,让我们在每一次的传唱中,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愿这些歌谣继续在江门地区乃至更广阔的天地中传唱,成为连接华侨华人心灵的纽带,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李瑾.山海经释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
[2]叶春林校译.诗经[M].武汉:崇文书局.2015.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徐元勇、许可、陈伊笛.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音乐史料辑录与研究(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22.
[5]丁沾沾.中国方言歌谣保护传承现状与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23(8)
[6]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邓小平论侨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江门市年鉴·2023 [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24.
[9]甄明会.广东台山旧民谣338首集注[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20.
[10]广东省江门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广东卷·江门市选本[Z].1988.
[11]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陈洪、乔以钢.中华诗词900句[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
[12]吴行赐、李真.“金山客”回唐山择偶成亲现象剖析——台山县近年涉外婚姻问题研究[J].广州研究.1985(3).
[13]张国雄、刘兴邦、张运华、欧济霖.五邑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