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口供纸”的方言特点浅探
五邑即现广东省江门市辖区内的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四邑华侨遍布世界各国,其中,台山、开平华侨主要居住在美国。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十年内禁止华工入境。在此期间,四邑百姓如移民到美国,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冒死偷渡,二是“口供纸”移民。所谓“口供纸”是指华侨专门为出国移民准备应对移入国官员(税员)询问的“培训”资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移民政策的产物。[1] P3 “口供纸”绝大多数是手抄本,后来也出现过油印本。其文本形式为一问一答,内容则模拟移入国官员询问移民的情形。“口供纸”文本基本上用方言表达,颇具方言的“原生态”特色。本文主要以1933年台山籍刘其忠的“口供纸”为例,分析其中的方言词语的文化现象。
一、夹有英语词汇
台山方言在北美曾被称为中国的“国语”,但因日常交际和生活的需要,他们无意识地接受了美国本土文化,有时候他们的会话夹有英语的词汇。如:
1.问:汝父亲旧年回家有几件行李?答:有铺盖(棉被)一(件)、夹马相(藤喼)一(个)、喼袋一(个)、枧一相。
2.问:汝大伯头上有唛头否?答:我大伯右边云将(太阳穴)有痣。
“喼袋”即手提袋,其英语为“suitcase”,“唛头”即标志、符号,英语为“mark”。
二、用普通话和方言称谓亲属
“口供纸”中的亲属称谓语,问句用普通话书面语,答句用四邑方言。如:
3.问:汝曾祖父母乜名?答:白公刘公修,白婆邓氏,合葬大山。
“曾祖父母”即“曾祖父”和“曾祖母”,均为书面语,“白公”和“白婆”均为方言词,分别指“曾祖父”和“曾祖母”。
三、使用忌讳词语
忌讳语既是说话者对语言使用的求雅需求,也寄托了其趋吉避祸的愿望,主要用于委婉地躲避不愿意直接接触或会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话题。[2] P721语言和方言均有忌讳语,《口供纸》也有,如:
4.问:汝住间屋右边对门口有屋否?答:无,系吉地。
“吉地”原为“空地”,即“没有建筑物或其他杂物的地方”。“空”、“凶”为四邑方言同音字,“凶”意为“恶”,有不吉祥之兆。故“空位”(无人坐的座位)说成“吉位”,“空屋”(无人居住的房屋)说成“吉宅”,此乃四邑文化现象而已。
四、词汇中有较多的古汉语词
《口供纸》保留大量古汉语词,如“否”,其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乐遇·京口北固亭怀古》)“口供纸”大量使用“否”字,如:汝村有炮楼屋仔否?显然沿用古汉语助词词“否”的用法。又如“俱”,《说文解字》云:“俱,皆也。”相当现代汉语“全、都”。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口供纸”的“俱”亦是此义 ,如:“七间俱是青砖半新旧屋。”单音节词是古汉语词汇现象,《口供纸》词汇中有大量单音节词,如:
5.问:汝在家乜月乜日出港来金山?答:今年五月初五日朝早由家起程出港。
6.问:东兴隆是乃人开?我不知。系我父亲同我去到处。
7.问:汝二哥今年返唐山有几多件行李?答:有铺盖(棉被)一件,夹马箱一个,枧一箱,喼袋一个。
上述句中的单音节词“港”、“开”、“知”应分别为现双音节词“香港”、“开办”、“知道”,“返”则是古汉语词语,“回来”之义。显然“口供纸”单音节词语传承了中国古汉语词语特点。
五、询问日期均用旧历(农历)回答
除用“某月某日”提问外,一般地,回答句没有“日”。
8.问:汝知元舜几时出世?答:民国十二年正月十六(农历一月十六日)出世。
9.问:汝乜月乜日到港?答:五月初六日(农历五月六日)朝早到港。
当问某人出生日期,其回答有时非常详尽,包括出生年份、月份、日子、时辰。
10.问:汝几时出世在乃出世?答:民国五年正月十六子时在唐山出世。
六、表示岁数和金额时使用花码字:
11.问:刘希宾现在几多岁?答:岁。
12.问:汝父亲在金山时有银返归否?答:有,每年三四次,每回或〡佰或〢佰。
花码字源于苏州,南宋时苏州商人用这些花码字来记数,花码是一种进位制记数系统,以位置表示数值的大小,记数符号写成两行,第一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如“”,其代表402,如果写成,则代表40.2。上述12句中“〡佰或〢佰”的书写显然不够规范,估计书写人图方便而已。花码字曾南方及港澳地区被广泛使用,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阿拉伯数字代替。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们的先辈苦于战乱,迫于生计,部分邑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远赴美国淘金。“口供纸”是美国移民政策和社会演变的见证,它凝聚着美国华侨华人和在中国家乡的家族成员以及其他乡亲与美国排华时期甄别审查制度进行机巧精明周旋、突破限制的良苦用心和智慧。[3] P5“口供纸”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华侨们乡音不改,“口供纸”中“白公”、“水脚”、“塘基”、“渡头”等大量方言词语不仅蕴含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而且散发着扑面而来的浓烈乡情。解读“口供纸”中的方言,有助于了解近代四邑侨乡的乡情民风和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张国雄.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探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2]陈晓锦.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M],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3]张国雄.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注:本文选自黄伟亮2015年4月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广东四邑华侨“口供纸”方言的综合考察》。